前所未有的“现场检查”
6月3日当天下午,丰田、本田、马自达分别召开会,丰田会长丰田章男、本田社长三部敏宏、马自达社长毛笼胜,分别率僚属,以大角度鞠躬方式致歉。
这几年类似场景也比较常见了。小林化工、高田集团、日立化成、东丽公司、三菱公司、川崎-神户钢铁高管都有类似举动。尤其是丰田章男,虽然头衔从社长换成会长,1年内连续因大发造假和本次丰田测试造假鞠躬,也算熟门熟路。
3日当晚,国土交通省突袭铃木公司本部进行检查。
3日当晚22点,丰田中国发表声明,表示“经确认,一丰、广丰与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销售车型与本次事件无关。相关认证实验在中国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完成,不存在安全和品质问题,请用户安心使用。”
4日一早,国土交通省对位于爱知县的丰田汽车总部进行突击检查。当然已经失去突然性了,因为所有涉事企业都知道要被“现场检查”。搜证官员们查询文件,并对质量高管询问。但未提及扣押文件和关键人员。
5日,同样方式查了雅马哈。本田被查应该也在这两天,但未见发布。
5家日企干了什么,让监管方貌似大动干戈。至少进入丰田总部“检查”这种事,本世纪以来从未发生过。
简单说,这5家都是在车型生产认证测试时作弊和欺诈,而且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丰田在行人保护实验数据上造假,并对参加碰撞测试的车辆“违规加工”;马自达修改发动机控制软件(和量产产品软件不符),最秀的是将引爆气囊的条件,从碰撞引爆改为计时器引爆;雅马哈修改发动机软件;本田在NVH测试中虚造实验数据;铃木制动测试数据造假。
在道歉的时候,丰田、本田高管都表示,尽管测试“流程不规范”,但目前技术验证和实际测试后,涉事车辆性能符合标准,消费者可以安心使用。
换句话说,虽然官方考试我们作弊了,但大家要相信我们的水平还是合格的。
对于消费者能否“安心使用”这个问题,国土交通省显然有不同看法。后者估计,有38款车型、600多万辆车受影响,时间跨度从2014年到今年4月。其中丰田就有170万辆车违规认证。
这件事被捅出来,基本从去年丰田旗下大发造假引发的官方全面调查。以前也有内部“吹哨人”寄举报信给国土交通省,都没有得到有力回应。而大发的作弊行为,系国土交通省责令丰田引入第三方委员会调查查明。这个委员会发现,大发有174项违规,从1989年延续到2023年,造假就没停过。
国土交通省因此下令各家自查。这一系列安排透露出,监管方大体上仍信任主机厂总部。但报上来的数据表明,企业总部很难不知情。因此才有了本文开头的突击检查。
成功路径依赖
这件事当然是丑闻,而且是大面积无差别的集体造假,但其诡异之处在于,全面造假显示的日本汽车产业衰败观感,和日企财报的高歌猛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日本制造。
2023财年(20230401-20240331),丰田净利润高达4.94万亿日元(约合2285亿元人民币),是中国18家上市汽车公司(其中12家盈利)利润总和(约900亿元)的两倍还多。
本田净利润513亿元人民币,日产净利润197亿元人民币,马自达净利润96亿元人民币,铃木净利润124亿元人民币,三菱净利润88亿元人民币,斯巴鲁净利润178亿元人民币。除了三菱,业绩全都大涨。
日本制造企业的业绩,与日元贬值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前提是国内生产,以及供应链本土化。
日企的销量和利润,来自其过去40年的全球布局,而中国刚刚开始。在可见的未来,中企本地化布局的上限不会超过日本。有些市场的投资限制和透明壁垒(环保、碳足迹、技术认证和ESG等),抬高了本地化成本,更别提还有些政治操弄。
相对于欧美品牌,日企的产品竞争差异化,就是变态的成本控制能力,主打性价比(韩企也走了类似的路)。这么多年持续在成本上死抠,苍蝇腿上劈肉,应该算成功路径依赖。
相对于中企,日韩基本上都在吃历史红利和市场歧视的红利。因此,现实利润是过去生产拓展的反映。
道德普遍滑坡的原因
和日企具有的产能和产品力相比,其供应链关系以及行会框架内的关系,封建味道相当浓厚。除了交叉持股和长协单等常规财务手段,家族联姻、领主效忠和“桌下卡特尔”成了潜行规。
这不仅导致了企业和供应商之间、主机厂彼此之间的利益固化,还导致了资方和劳方的利益固化。这同时能解释,为什么日本无法产生“新势力”,和弊案丛生。
大企业一手遮天,上级对下级予取予夺,小企业和个体职员无法出头,但PUA有增无减。因此大家必须装作非常用力,实则划水。上峰的要求是矛盾的,一方面严控成本,另一方面又要求在短时间内认证达标。
高管也是聪明人,他们知道单纯向上管理的后果,要求下级“不管用什么方法”,“不惜一切代价”等措辞,其实就是纵容甚至鼓励作弊。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容易预料了。大众在柴油乘用车上的作弊,也因为类似矛盾。不同的是,柴油乘用车在不使用耗材(尿素)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性能的同时让氮氧化物达标,即在无法达标的情况下作弊。而日企的作弊,并非是水平达不到,而纯粹为了省钱。研究日企的高额研发费用与创新乏力,车企破纪录的高利润与一线员工收入停步不前的两大反差,是另外的有趣话题,在此不赘述。
这么大面积的近乎全体作弊,只能说明企业内部考核机制与运营管理,都出了根本性问题,那就是只有道德沦丧者才能混得下去。群体放下自尊和职业道德之余,还得上下沆瀣一气、内外勾连才能达到长期作弊而避免被揭盖子的目的。
外部环境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即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日企很清楚,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对手,正在步步紧逼,全球范围内的高利润很难持续。2023年,比亚迪销量全球排名第9,今年4月一跃排名第5,5月份第4。单月业绩有一定偶然性,绝对数字也不足惧,不足头名丰田的40%,令人恐惧的是前进速度。
面对赛道创新的压力,丰田等日企均调整为“多路径同时发展”,实际上仍然抱着过去的技术和生产资产不放。应对的方式,则是变本加厉的成本控制。如今被揭了盖子,一看内部已经烂到根了。
一个强大品牌的崩坏,一定先从忘记初心开始,道德总是先于手段滑坡。
监管三连招的目的
以前的刻板印象,日企与监管官商勾结。勾结是有的,否则就无法解释长时间大面积的造假未被外界曝光;如今利益分歧日益加深也是有的,否则就无法解释现在被监管点爆,任由其名誉扫地。
日本政府和金融投资财团(包括到日本爆买的巴菲特等),希望日企正视挑战,尽早推动转型,大搞电车。但怎奈汽车产业集团抱团,宁将收益分肥,也不愿大笔投资新能源。表现为左右摇摆,一步三回头。丰田章男多次发表过对电车自相矛盾的言论,就是战略摇摆的反映。
日本政府对于新能源补贴一直很小气,但是政策指向还是很明确的:鼓励研发电车,油车研发融资就无法取得投资方谅解。日企仍旧慢吞吞,推一步走一步。
日本政府和金融财团选择下重手,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声称要剥离丰田股份。这是恐吓还是真要干,还不得而知。对于丰田来说,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威胁。
第二个重手,就是给比亚迪发许可,让其在日本自由卖车,甚至鼓励投资本地化产能(比亚迪2023年在日本被曝光六价铬负面,是谁下的手,不言而喻),但比亚迪基本不接招。
第三个重手,就是点了这个惊天丑闻,迫使其自证其罪,并做战略上的真正调整。而非延续以前的“形左实右”。
一切希望还不太晚,监管层大概率运用“巨额罚款、高管坐牢、停发许可、勒令召回”四件套,迫使这些战略上毫无进取心的乌龟们过而改之,加速转型。不是一直躲在牌子后面岁月静好么,把你牌子砸了看你咋办。况且,被本国监管点了,总好过被美国人点了。日企也许能体会到“爱之深责之切”,拿出60年前的创业精神,积极应对正在到来的新能源浪潮。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