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及160吨全地面起重机,不少老徐工人仍是一脸骄傲。它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吊,在京城亮相时曾引起不小轰动。而说起160吨的研发过程,更是一段徐工人奋发向上、不断创新的难忘回忆。
上世纪90年代初,徐工正处在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热潮中。一次契机,徐工与国内一家企业共同与德国某行业标杆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研制汽车起重机。按照协议,徐工和这家企业可分别派10人到德国进行32吨汽车起重机的学习交流与联合设计。
那时,国外企业心底从未把中国人和中国企业看作真正的竞争对手。在他们眼中,说是联合设计,你们中国人估计很难拿出像样的东西。由此,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倒是非常友好,没有任何禁忌,随便参观,随便学习。于是,徐工的学习人员到德国之后,便一门心思学习借鉴,不仅汲取了国外先进的研发知识,还对当时国外的生产、制造、工艺、质量等各领域的先进技术与理念进行了悉心对比和学习。在研发技术上,徐工人员还特别关注了该企业大吨位起重机的多项技术。白天,他们和另外一家中方企业人员共同学习研究32吨;晚上,他们10人便聚在一起,探讨交流各自了解到的大吨位起重机相关技术情况,希望能通过潜心学习消化,填补国内企业大吨位起重机的长期空白。
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当项目临近结束的时候,徐工不仅掌握了联合设计产品的全部技术,还基本掌握了大吨位起重机的核心技术。回国后,徐工的技术人员经过苦心钻研和反复试验,终于实现了国内第一台也是亚洲第一台160吨大吨位起重机的诞生,开启了徐工日后向大吨位起重机发展的征程。
在徐工为160吨欢欣鼓舞的同时,参加联合设计的另一家中方企业,除了羡慕,也只剩下满腹自责了。同样的学习时间,同样的学习对象,同样是10个人,他们确实带回了联合设计中三款产品的研发技术,但徐工却额外收获了大吨位起重机的关键技术和国外多项先进管理方法。归根究底,这其中的不同,只能说明双方人员学习的认真程度不同,攻坚意识的强弱不同,敬业奉献的境界不同,自我追求的高度不同。
学习,创新,超越,这就是徐工登顶世界工程机械珠峰的路径和轨迹。
机械迷网为你提供工程机械行业最新的整机、二手、租赁、招聘、求职、工程、招标等信息。更多行业资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机械迷】或【jixiemi5】。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