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消息 / 正文
上海承程汽车,最好的给孩子苏东坡礼物父母做好(最好的给孩子苏东坡苏轼父母)

Time:2024年10月04日 Read: 评论:0 作者:admin

“每一个中国人,心头都萦绕着苏东坡的诗句词句。

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比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比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作为宋代士人将生活艺术化的典型代表。
他的文字,几乎包括了人生的所有主题。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苏东坡的诗文中,发现自己,领悟人生。

上海承程汽车,最好的给孩子苏东坡礼物父母做好(最好的给孩子苏东坡苏轼父母)

上海承程汽车,最好的给孩子苏东坡礼物父母做好(最好的给孩子苏东坡苏轼父母)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北宋嘉佑二年三月,京城科场揭晓:

来白四川省眉山县的两个苏姓少年

一一苏轼(21岁)、苏辙(19岁)同科进士及第。

同时,他们的父亲苏洵

也向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欧阳修,

献上了自己的文章二十篇。

欧阳修读后惊叹不已,

认为苏洵的文章大有荀子文风。

其他文人学士亦无不争相传阅。

“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

“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苏洵、苏轼、苏辙——苏门三父子从此名震京师。

苏家两代人,一门三学士。

光辉璀璨的“唐宋八大家”,他们一家子占了仨。

“三苏”父子,萃于一门,翰墨诗文,传之千载。

历史其所以造就前无古、后无今的“三杰一门”,

无疑当归功于三苏”家学高风冠世的传承方式。

苏轼在《三槐堂铭》里写道: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物质会随着时间而褪色,

而家风却是可以流传千古。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

《三字经》里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讲的就是苏轼爸爸苏洵的事儿。

苏家,是四川眉州的大家族。

苏洵的两个哥哥苏澹、苏涣都考中了进士。

18岁的时候,

苏洵也参加过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

从此,苏洵就放弃了学习。

更奇怪的是,苏轼的爷爷苏序

似乎对此也并不在意。

仿佛苏家从祖上开始,

对子孙就是“放养政策”。

爷爷苏序只道“非忧其不学者也。

我并不忧虑他不学习。

在苏轼爷爷看来,父亲苏洵绝不是一个

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书本知识对苏洵并不成问题。

他也许不能适应科举考试,但如果他认真读书,

一定能够读出大名堂来。

苏洵后来也曾对别人说:

“这一生,最了解我的人有两个,

一个是我父亲,一个是欧阳修。

苏轼爷爷的话,

验证了苏轼爸爸的一生。

他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放弃读书,

而是放弃了读应付考试的书。

虽然一生与科举无缘,屡试屡败,

但是,比起小小年纪就金榜题名的2个儿子,

苏洵或许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通过自由的阅读、专研,

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学问家、思想家、文学家。

而做好自己,正是一个父亲

给孩子上好的人生第一课。

当然你若问他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肯定不是世代流传的经典《六国论》,

而是他的两个好儿子。

站在父亲的肩膀上读书、看世界。

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就耳濡目染。

学会了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拼爹。

《瑞桂堂暇录》中,记录了一个

关于苏轼作弊的小故事。

一次考试,苏辙被其中一道题给难住了,

抓耳挠腮,不知道该怎么答,

于是悄悄看看哥哥,想得到帮助。

题目是问一句话的出处,来自于哪本古书。

苏轼并不像今天作弊的学生那样,

直接传个小抄过去,或者把卷子拿给弟弟抄,

这样太没有技术含量,不是苏轼的做派。

他拿出毛笔,倒立着,用笔管

在桌子上“梆梆”敲了两下,

苏辙也聪明过人,一看就心领神会。

恍然大悟——用敲笔管暗喻答案是《管子》。

主考官在门外看到了这一幕,便对苏洵说,

这俩孩子都是天才,老大尤为可爱。

不过我觉得还是老二比较好,

老二比较谨慎、慎重,将来必有大成。

苏洵会心一笑,俗话说:知子莫如父。

正如他为两个儿子取的名字,别有深意。

苏轼的“轼”,意思是古时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

供人在车子颠簸时抓扶。

他告诫苏轼: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

就是提醒你,才华横溢必然会锋芒毕露,

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嫉恨、暗算,

希望你在今后进入社会,要收敛锋芒,

应该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

却很善于掩饰、保护自己,这就是无用之用。

而对于苏辙,他是想告诫他:

辙是车轮走过的痕迹。

大家说起车子的功劳,

不会想到车辙,如果有了翻车之祸,

罪责也算不到车辙的头上,

车辙很妥当的处于祸福之间。

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够避免祸患。

苏轼、苏辙兄弟日后的经历,

真真切切地印证了其父苏洵这篇文章中的预言。

苏轼8岁时,苏询就送他到

眉山一所乡塾就读。

3年后,又送轼、辙二人到

当地名士刘微之门下从学。

他不仅适时引导两个儿子从学于当时名人学士,

为孩子提供成才的土壤,

同时还亲自给两个儿子任教。

苏洵藏书数千卷,以自己的亲身实践

告诫二子:读书,“内以治身,外以治人”。

不仅督促儿子,从小饱读经史百家书,

同时还经常与两个儿子一起读经习文,

以平等的姿态共同探讨“古今成败得失”。

例如,父子三人当读富弼的《使北语录》

关于劝说辽国主“用兵”与“爵赏”时,

苏洵有意地对二子发问:“古人有此意吗?”

于是父子三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从而对该书有了深切的理解。

在父亲的口传心授下,苏轼兄弟

经常阅读指定的经典,练习命题作文。

苏轼10多岁时,父亲苏洵

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夏侯太初论》,

并鼓励苏轼放开写,

苏轼在父亲的鼓励下,写出了: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

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意思是说:一个勇敢的人,

有勇气摔碎价值连城的美玉,

却可能被瓦盆的破裂声吓一大跳;

能有勇气和猛虎搏击,

却可能在野蜂毒蝎面前惨然失色。

直白点说,就是

“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却在阴沟里翻船了”。

很多人活了一把年纪都不一定能体会到的哲理,

小小的苏轼却能用如此文雅生动的比喻表达出来。

这无疑是苏父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挥了作用。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热爱游学的苏轼爸爸,

还经常带着兄弟俩游历名山大川。

苏轼12岁那年,苏洵从虔州(今江西赣州)回来,

将白居易亲笔题写在

虔州附近天竺寺壁上的诗及书法的故事,

细讲给儿子们听,这为他们尔后宦游四海时,

每到一处,公余之暇不忘

像父亲那样寻幽揽胜,了解当地的人文遗迹。

哪怕在进京应试途中,父子三人

顾不了日程紧迫和要准备应试的功课,

而是沿途游览,所到名山胜迹,他们概不放过。

读书游学对于人生成长的意义,

弟弟苏辙有一番亲身的感受。

他说:游学是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而后知天下之富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

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可见三苏的万里之行,

每到一地都不忘瞻仰追思古代贤达。

对于他们的宦海人生与文学人生,

提供了丰富的阅历和精神营养。

除了一个有格局的父亲,

当然还离不开一个明事理的母亲。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

是大理寺承程文应的女儿,颇有教养。

在丈夫苏洵想要读书求学时,

程氏回答得非常好:

“我想要劝你发奋读书很久了,

但是我觉得如果你是因为我的要求而读书,

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读书毕竟是你个人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有这个志向,

那么家里的事情交给我好了,你不用管了。

于是苏轼 10 岁以前,

父亲都在游学、科考的路上。

养家的重任,全落在母亲肩上。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变卖了自己的嫁妆首饰,

一边做生意一边教子。

有一次,她教二子读东汉史《范傍传》。

范傍因党锢之祸为宦官所杀,临刑前,

范与母亲诀别,告慰母亲不要过份悲伤。

范一母很坚强,安慰儿子说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得兼乎?”

苏轼深有所感,便问母亲:

我如果成了范傍,母亲会如何?

程夫人感慨不已,“吾有子矣!

并说:你能作范傍,难道我就不能作范母吗?

“汝果能死直道,无戚焉!

果然,后来苏轼在仕宦途中虽屡遭挫折,

但他却始终立朝以刚直而闻世。

这和母亲当年的教导,不无关系。

一方面让孩子们按照科举要求,

发愤读书,勇于仕途进取。

同时又在应试功课之外,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才能。

张右衰《琴经·大雅嗣音》说:

“市代多以琴世家,最著者眉山三苏。

以苏轼为首,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是书画成就卓著。

爱学习,更加懂生活。

众所周知,苏轼除了美食、美酒和美女,

他人生最大的爱好,还有洗澡搓背大保健。

古代条件有限,沐浴次数很少,

洗澡被当做一件大事来对待。

清代的公务员,每月有 3 天的“洗澡假(浣日)”,

10 天洗一回澡,这已经算洗得频繁的了。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享乐主义者,

苏轼当然也喜欢洗澡。

在他忙着被四处贬官的年月里,

各州百姓和各地寺庙里的和尚因为喜欢苏轼,

经常以沐浴来招待他。

污垢搓一搓,油腻洗一洗,秀发盘一盘……

水里一泡,魂魄出窍。

趁着洗澡的当儿,香喷喷的东坡居士泡出一曲《如梦令》,

不忘提醒搓背的要温柔一点儿: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
居士本来无垢。

苏轼爱吃,同样天下闻名。

不但爱吃,还会品、会做。

据说中国菜的历史里,

有 66 道菜受了苏东坡的影响。

最常见的有:苏轼给自己

写过一篇《老饕赋》,大意是:

“世界上最顶级的一顿饭,

就要用最好的厨子、最新鲜的水、

最洁净的餐具和烧得恰到好处的柴火。

……吃肉,只选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

而螃蟹呢,只选秋风起、

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

把樱桃放在锅中煮烂煎成蜜;

用杏仁浆蒸成精美的糕点。

蛤蜊要半熟时就着酒吃;

蟹则要和着酒糟蒸,稍微生些吃。

天下这些精美的食品,

都是我这个老吃货所喜欢的。

这还不算完,还要有美女伴舞,

还要有乐队奏乐,还要有顶级葡萄酒助兴,

吃饱喝足睁开眼,真是个美好的世界啊!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苏轼对吃的向往。

天塌了,也要把饭吃好。

被贬在惠州时,还遭遇了吃货生涯里

前所未有强劲的对手: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这首著名的荔枝诗可害惨了苏轼。

苏轼初到岭南,不通粤语,

把别人好心的提醒“一啖荔枝三把火”,

听成了对吃货的挑战“日啖荔枝三百颗”。

岭南本来就湿热,这家伙吃东西还往死里塞,

再加上吃肉喝酒,结果苏轼的痔疮犯了,

可不想忌口怎么办?

他想起道家典籍上的记载,

用胡麻饭、茯苓、蜂蜜制作出一种“东坡茯苓饼”,

据他自己说,既有治痔之功,兼有修仙之效。

“如此服食已多日,气力不衰,而痔渐退”。

对了,苏轼除了是一个文学家,

还是半个医生。

热爱中医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养生达人。

哪怕到了天之涯,海之角的海南,

也能找到生蚝来吃。

还不忘特地写书信叮嘱他儿子说:

“海南的生蚝太好吃了!

千万不要告诉那些朝廷里那帮人跑海南来跟我抢,

他们要过来那我就没得吃了。

如此乐天派的爸爸,怎能不让人欢喜赞叹!

法国《世界报》评出全球12位千年英雄,

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入选理由是:他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尤其是和他相爱相杀的佛印法师。

苏轼一生修佛,生平却最爱怼和尚,

苏轼一边吃肉一边诵经。

和尚:你这样不行!

苏轼:我漱漱口再诵。

和尚:漱漱口也不行。

于是苏轼在《东坡志林》里吐槽:

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

鸡为“钻篱菜”,

竟无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

人有为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哉!

连台湾诗人余光中也被圈粉,说:

“旅行,我不想跟李白,

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

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

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

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回想苏轼官运起伏的一生,

共在 14 个州县担任过职务,足迹遍布神州大地。

第一份工作,相当于现在

地级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厅主任,

从那以后,他这辈子

心惊肉跳、高高低低的仕途就开启了。

运气好的时候,苏轼担任过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

中央政府的秘书长、国家级院士,

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件。

运气差的时候,苏轼被贬成

县级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

或者天边蛮荒小岛上的八品小官。

在《与侄孙元老四首之二》,他道:

很久没有通音讯了,不知最近身体可好?

四川的家人,都得不到他们安好的消息。

我住在海南岛,情况一如往昔。

只是近来生病,瘦了一些,不如往日那样健壮了。

不知道这剩下的岁月还能不能与你再见面。

循州和惠州也很久没通音讯了。

贬谪在外的凄凉孤寂,我不说你也明白。

加上海南岛连年荒灾,吃饭生活等事很是艰难,

泉州和广州的商船也很久没来了,

因此连药品、咸菜、鱼酱等物都缺乏了,

穷困到这种地步,只有听天由命了。

我和儿子苏过相伴过日,好像两个苦行僧。

不过心中依然超脱自得,没有改变心意,

你知道了这些,也不必替我们担忧。

无论贫困富有,他都始终拥有一个

乐观的态度,和有趣的灵魂。

这对他的家庭、子女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苏家,历来是一个注重德行的家庭。

苏洵及其夫人程氏十分注重

对轼、辙兄弟二人的人格教育,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孩子们养成善良天性。

苏门虽为眉山三富之一,但为富却仁。

从苏轼祖父苏序开始,

常常于丰年储粟,荒年济邻。

所以四方乡邻,无论贵贱,都乐于与他交往。

到了父亲苏洵一辈,

虽没有家训专文,但在《苏氏族谱亭记》中,

列举“六行者”以为家训警诫族人。

列出“骨肉恩薄”、“孝悌行缺”、“礼义节废”、

“嫡庶别混”、“笃于声色”、“渎财无厌”等

六件恶行以警示约束族人。

还在《苏氏族谱亭记》中说:

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

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

意思是:

如果有年纪幼小的孤儿,

那就由族中成年人来抚育;

如果有贫穷而无家可归的人,

那就由族中富有的人来收养。

要是有不这样做的人,

那么全体族人都要来谴责他。

在《族谱后录下篇》中,苏洵又说:

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

与朋友笃于信……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

意思是:

侍奉父母要尽到最好的孝心,

兄弟之间要互助关爱,与朋友相处要坦诚守信……

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别人要宽宏大量。

苏轼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家族德行,

在《六事廉为本赋》中言: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

在《前赤壁赋》中说: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倘若本不是我应当拥有的东西,

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去求取。

苏家三父子共有的

仁政治国的思想和慷慨好义的品德,

不能不说是其家门修行的结果。

所谓有心教子,

或许是古今父母所共同的。

但是善于教子,

却是天下父母所难能的。

愿普天下的父母们,

都能从苏轼一家的教育

传承中得到启发,

做一个既有心、又有力的好家长!

标签: 苏轼  一个 
关于我们
我们成立于2024年夏,是给广大网友提供生活知识的平台,非盈利性质平台,主为广大网友交流分享生活当中的一些生活技巧,知识类的经验交流。
关于我们
主体介绍
扫码关注
技术支持:元老 QQ:97093008琼ICP备2024031771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