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护城河里客货运轮船往来频繁
青浦在唐代就设有青龙镇,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集镇,流经该镇,并与吴淞江相通的青龙江,是当时上海地区与外洋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航运贸易已初具规模。境内淀山湖及其贯通四方的水系,是联通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重要漕运航道。旧时青浦的客运主要依赖水路,交通工具是木帆船。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青浦出现了机轮船,水路客运就此开始。而陆路客运是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青沪公路筑成通车以后才逐步发展,因此青浦的水路客运要比陆路客运早发展40年。
青浦轮船码头(1963年)
在水路客运方面,青浦是江浙沪省市往来的重要水运枢纽,历史上长期用航船载货搭客,航船是依靠风力行驶的扯篷船和脚划船,大部分航船都有固定航线、航次。据清光绪刊《青浦县志》记载:清同治至光绪年间,青浦县城、朱家角、重固、白鹤等地通往上海、七宝、苏州、嘉兴、昆山、松江、周庄、芦墟等地的航班有20条左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开辟了安亭航线,有日新轮、利通轮、同顺轮等,每日往返于朱家角、安亭之间。民国二十年(1931年)底,青珠轮船业同业公会筹备会成立。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青沪公路通车后,县内的客运仍以水路为主,不少航商将摇班船改装或购置机动船。抗日战争前夕,全县有25条客轮航行在23条航线上,航行里程达886公里。青浦沦陷时期,部分航商相继转业,客运一度缩减,抗战胜利后逐渐恢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轮船业工会改组,同年底有客轮16艘,开15条航线,航行里程635公里,在全县所有航线中最长的是自吴县湘城到上海的航线,全程达85公里。
1946年,青浦客运航线表
解放后,随着公路的建设发展,水路客运航线逐年收缩。1972年,轮船站改为航运公司,转以货运为主。1982年,县内最大的一艘客轮改装成旅游船,并开辟了青浦至杭州的航线。直至1984年,由于全县公路交通畅通,青浦的水路客运基本消失。
上世纪,青浦的陆路客运以公交客运为主,起始晚,但发展快。民国21年(1932年),我县开始计划修筑县境内的第一条公路,朱家角至上海的沪朱公路,但由于经费不足,改筑青浦至上海虹桥的青沪公路。民国25年(1936年)青沪公路通车,由青沪长途汽车公司专营,起点设在青浦县城艮城门一号桥东堍,终点设在县市交界处,全路总长23.23公里,沿途设崧泽、方家窑、徐泾、吴家巷4个站点,日均载客量600人左右。同年又修筑了外青松公路。不久,抗战爆发,青沪公司也被迫停业,部分路基桥梁被毁,外青松公路也未能投入使用。
青沪长途汽车公司行车路线示意图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首先修复青沪公路并恢复客运航线,在原车站位置搭建了4个简易车站,后公路延伸到朱家角、淀峰和江苏平望。1959年青松公路建成通车,青浦至安亭的客运线于1966年通车。以后,朱枫、北青、练西、青赵、白石、纪白等公路,先后建成通车,还有乡级公路30余条。上世纪70年代,因青浦镇每天客流量达上万人次,市政基建拨款60万元在原址新建了青浦汽车站,全县形成了以青浦镇(现青浦城区)为中心,沟通各乡镇的公路网。
1973年7月,通往小蒸的公路通车
上世纪80年代,位于县城东门的客运汽车站
据《青浦县志》(1990版)和《青浦县志》(1985-2000版)记载,1985年全县12条公交线路日开299班次,日均载客量3.1万人次,且没有直接通往外省市的公交线。到了2000年,全县有公交客运线43条,线路总里程2655.66公里,分别比1985年增加2.58倍和6.64倍。1985年至2000年,青浦不仅新设了通往外省市的公交线10条,总里程1509公里,还开通了青浦历史上第一条公交环线,起点设在城中北路,途径城中南路、青松路、青安路后返回起点站,全程15.8公里。
1985年,青浦县公交客运情况表
青浦在1985年至2000年间新增的10条通往外省市公交线路
如今,青浦的客运已不仅仅局限于轮船、公交等方式,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青浦的交通枢纽作用将得到更大的发挥,青浦人民的出行也将更加便捷。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