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要点 / 正文
嘉兴至南京汽车,客轮远去(客轮乘坐河道上世纪人民网)

Time:2024年08月30日 Read: 评论:0 作者:南宫静远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河道中航行的小客轮(俗称轮船)是人们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
它具有安稳舒适、带货多的优点,一艘两层的小客轮可乘坐数十人到上百人。
如遇重大节日前后,可以再加拖船数只,轮驳编成一个船队,乘坐人数更多,河道中的轮船来来往往,汽笛声此起彼伏。
那时无论去县城海盐开会,还是去嘉兴办事,甚至到上海、杭州做客旅游,都是乘坐小客轮的。

小时候(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常常跟随母亲乘坐小客轮到上海父亲处小住。
记得有一次,我们从外滩十六铺码头乘平湖班夜班小客轮回家,傍晚六时些开船。
上船时,乘客们步履匆匆,携着大包小包,争先恐后进入船舱。
在船舱里,灯光不甚明亮,行李横七竖八。
有些乘客坐下后不久就吸着香烟,舱内烟雾弥漫;有些人吃着糖果瓜子,谈笑风生;有些人低头装睡,闭目养神。
我坐下后便倚着船窗向外观望,但见外滩夜景流光溢彩,高楼大厦上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壮丽极了。
黄浦江上大小船只在暮色中来来往往,灯光闪烁,喇叭声长啸短鸣,甚是热闹。
大约半个小时,小客轮便慢悠悠地进入向西南方向的河道,逐渐远离上海,在黑夜中不断地响着自己“隆隆”的马达声。
次日凌晨五时些,小客轮航行了十一个小时才到达平湖轮船码头,然后我们再换乘平湖至海盐的小客轮,回到家里已经是中午时分了。
那番情景至今我记忆犹新。

早先,澉浦人在上海工作的人成百上千,他们大都从事棉布、酱园等行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这些人每当回家探亲、过年也要乘坐小客轮的。
可惜那时澉浦不通水路,而陆路还未有公共汽车,所以往往只得乘坐平湖、海盐的小客轮,或乘火车经硖石再坐小客轮到六里堰,然后叫了黄包车才回澉浦,路程十分艰辛。
此后,在六七十代,自从有了公共汽车,逐渐改乘汽车了。
但有时因要携带较多较重的行李,乘坐小客轮还是常有的事情。
记得1977年,有一次学校派我到嘉兴市教学仪器站领取较多的教学仪器,返回时坐的就是小客轮。
还有一次我从上海将父亲退休后的两只装满衣服的大箱子运回家里,也是乘坐小客轮的。

嘉兴至南京汽车,客轮远去(客轮乘坐河道上世纪人民网)

嘉兴至南京汽车,客轮远去(客轮乘坐河道上世纪人民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陆路交通建设事业飞速发展,人们外出都喜欢乘坐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了。
尽管乘坐小客轮价格低廉,但由于行速太慢,耗时过长,所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水上客轮业不断萎缩,被快捷的陆路交通所代替。
1999年12月31日,由海盐县三友交通运输总公司经营的最后一班小客轮——海盐至嘉兴客运航班“浙航528”客轮,结束了长达九十年的水上客运史,小客轮终于悄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河道中的小客轮已不见踪影,但以前我常常乘坐小客轮那种安稳、悠闲的情趣常在脑海里浮现。
当小客轮缓缓地航行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啪啪”的河水溅到岸边,掀起了层层波浪,吓坏了正在河岸边洗衣洗菜的女人。
那河道两岸那一片片碧绿的田野、桑园和小竹林,还有那一阵阵随风飘来的油菜花香,真正让人感到乘坐在小客轮中的舒适。
有时站在船身甲板上,我看着两岸秀丽的景色,微风吹拂着略带水腥味的湿润水乡风情,还有那一艘艘小船与小客轮擦肩而过溅起的一波又一波的浪花,给人以兴奋激荡的感觉。
每当回忆小时候澉浦人从上海回乡乘火车经硖石坐小客轮到六里堰轮船码头上岸,然后叫了一辆辆黄包车急匆匆回家的情景,总让人难以忘怀。

标签: 客轮  乘坐 
关于我们
我们成立于2024年夏,是给广大网友提供生活知识的平台,非盈利性质平台,主为广大网友交流分享生活当中的一些生活技巧,知识类的经验交流。
关于我们
主体介绍
扫码关注
技术支持:元老 QQ:97093008琼ICP备2024031771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