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什么?
是一顿年夜饭,是一场久别重逢,是暂时放下压力的轻松,是积聚能量的重启,是在劳碌一年后品尝生活好滋味的重要时刻。
没有一个节日的仪式感比“过年”更为隆重,在这一天,不论刮风下雪,不论有钱没钱,不论路途有多么遥远,人们用各种方式,从天南地北往家里赶。
春运期间的杭州东站,旅客如潮水般聚散,每个人都怀揣着打拼一年的辛酸苦辣甜,等车,回家。
人家站着我坐着,人家醒着我睡着
大叔的春运神器
距离过年还有两天,杭州下起了雪,昨天杭州东站的远程客流明显减少,短途客流的检票口依然排着长队。
昨天下午,杭州东站,候车的旅客。 陈中秋 摄
“由杭州东开往亳州南的G7708次列车即将开始检票”,不少乘客听到工作人员的提示后紧忙前去排队。队伍旁边,一个大叔把白色油漆桶往地上一放,坐在桶上淡定地打起了盹,尽管周围有些嘈杂,但他似乎并未受到影响,渐入梦乡。
“我买的是站票,没有座位”。他说,买个桶用处可大了,桶里可以装行李,路上也可以当小板凳,排队的时候人家站着我坐着,舒服。
大叔坐在油漆桶上打盹。
过年,不管能不能买到座位票,都要赶回家,大叔说自己几乎每次春运期间都要准备一个桶,“好多年了,最起码十几年了。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从昆明到杭州,花了20个小时左右,也是站票,幸好有它,不然真的吃不消。”
“现在有高铁,速度比以前快多了,价格也不算贵老百姓消费得起”,大叔临走向感慨。过去回阜阳老家要将近10个小时,如今3小时就够了,甚至有的车还用不了3个小时。
昨天下午,杭州东站,旅客有序检票过闸。 陈中秋 摄
想去离家远一点的地方看看
广东小伙对杭州很满意但想念早茶白斩鸡
在杭州工作快一年的男生小邱要回广东老家过年。小邱19岁,乡里的年轻人打工首选离家近的地方,毕竟广东深圳也是打工大省,小邱却和家里说,要到杭州来找工作。
想来杭州的原因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其实就是想去离家远一点的地方看看。
“刚开始并不顺利”。小邱说,刚开始中介介绍他去杭州一家汽车工厂工作,怎料到了杭州以后,却被告知已经招满了,要给他在另一座城市找份工作,毕竟是奔着杭州来的,又不愿意就这样回去,为此他失落了很久。
小邱接受拍照时打趣儿说:“记得拍帅点!
”
“幸好两个月后,中介又把我安排到了最初的用人单位,不仅收入多了,休息时间也多了。”小邱对自己的工作还算满意。
杭州什么都好,就是吃的不是很习惯,过年回老家,小邱准备大吃好多顿,“早茶啊、白切鸡啊、肠粉啊。”
19岁的男生工作后,第一次拿了工资回家,小邱最想做的事是——“报答父母啊。” 小邱提高了音量,赚钱了嘛,人生的第一次赚钱就应该孝敬父母,还要带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买衣服。
杭州东站,一位候车的旅客戴着“龙头”帽。 陈中秋 摄
在浙江打工21年的老父亲
不辞劳苦回老家接儿子来浙江过年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最期待的就是父母能够在年三十这天回来看看,刚上高中的小邢今年又有了新的期待,他的爸爸回老家接他来浙江过年,这是他第一次来父母工作的地方。
“我回去接我小孩。”邢先生穿着一件蓝色军大衣,坐在候车大厅,旁边是他一年未见的儿子,他们准备转车去温岭。
昨天下午,杭州东站候车大厅,两个孩子趴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 陈中秋 摄
邢先生老家安徽阜阳,最初在北京务工,2003年他在和爱人一起来到浙江温岭打工,一转眼21年过去了,孩子一直在阜阳长大,长期留守。
“在浙江工作,家里老人和孩子的生活有保障,我们再辛苦也值,就是苦了孩子。”邢先生说起来有点难过,孩子在老家读书,一年也见不上几次。
“其实每年都回家,今年想带儿子到外面来看看”。邢先生说,为了接孩子来过年,他和老婆准备了很久,儿子从未出过远门,他不放心,不辞辛苦请假安排时间乘车回老家把儿子接了过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乐观的大货司机早上5点就开始回家之路
昨天中午,安徽阜阳人谢师傅坐在小马扎上,在东站候车室热水房门口吃完了一桶泡面。
刚吃完面的他,在热水房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来回踱步,“开车时间长,不敢多坐。”但接下来3小时的旅程,他只有一张无座票,走了一会,他又坐在自己的小马扎上。
谢师傅是大卡车司机,小马扎原本一直放在他的卡车上,拉完一单生意,他有时候会拿着小马扎下车坐一会,吹吹风,看看景,或者和朋友聊聊天,今年,小马扎要跟着他回家了。
谢师傅的行李很简单:一箱衣服,一点食品,一包生活用品。
谢师傅在舟山认识不少阜阳老乡,往年有几次,都是几个老乡一道拼车回乡,路上还能换人开开车;要么就坐着大巴去宁波坐高铁,直达阜阳,下了车就是家。
但今年的天气太不给春运面子,安徽的天气情况让老乡们不敢开车了,谢师傅折腾了半天,也没抢到宁波回阜阳的票,
费尽周折,买了早上9点多从宁波到杭州的二等座,和下午3点多杭州到阜阳的无座,除了这两趟车,从舟山到宁波还要一个半小时,他不得不搭最早的一班大巴,赶到宁波。
昨天(6日)上午5点,谢师傅就从舟山出发了,“我看说要下雨下雪嘛,那时候真的担心堵车赶不上。”
虽然赶路辛苦,但坐在小马扎上,他还是很乐呵。谢师傅今年56了,别看他个头不高,却开一辆9米6的大货车,平常在舟山几个岛上来回送货,养家糊口。“老婆孩子都在老家,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经在上班了,哈哈。”讲起孩子们立业,谢师傅笑得很开心,“我也轻松点。”
对谢师傅来说,跑一年的运输,忙的时候身体遭罪,空了又怕赚不到钱。但看着的恶劣天气,他回头一想,现在坐在东站里面,其实就已经很幸福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哈哈哈,不管怎么样,只要我上了车,就等于在家了。”
杭州东站,志愿者写福送福。 陈中秋 摄
上午学完下午又来了
郑阿姨等车期间学心肺复苏
等车也等得很带劲
昨天,来自金华的郑阿姨在东站学了一天的心肺复苏。
已经62岁的郑阿姨跪在毯子,双手交叉着,呼哧呼哧地按压面前假人的胸口,旁边的工作人员也蹲着,不断指导郑阿姨,如何正确地进行心肺复苏。按了一会,郑阿姨气喘吁吁地站起身来,“年纪大了,按不动了,还是他们(志愿者)年轻人厉害,本事大。”
一旁杭州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师告诉,这位阿姨,早上9点活动刚开始,就在了,学了一整个上午,中午吃完饭,又过来学习了。
下午临近检票,郑阿姨还在学习心肺复苏。
“这个东西好的呀,我等车也没事做,就来学一学了。”郑阿姨说,多学一样,回到村里还能教一教其他人,要是真的发生什么事,自己也能站出来帮帮忙。
郑阿姨前段时间都住在余杭的儿子儿媳家。临近过年,小两口忙着收尾工作,便让郑阿姨先回家过年。郑阿姨说,自己不喜欢智能手机,也不愿意学,只能来东站现场买票了。
可是郑阿姨在车站能买到的票,最早的也是下午两点多的一班车,等车的时间,郑阿姨遇到了杭州市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活动。
“每天都有几百人在现场听培训师讲解,还会上手实操,但像郑阿姨这样从早上学到下午的,还真是少见。”工作人员说,这样的公益活动很受市民欢迎,每天都有很多市民来这里自发地学习,有的来不及的学习实操的,也会带一本册子走。
杭州东站,两个小男孩在志愿者指导下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 陈中秋 摄
摄影小伙们用镜头记录新春
旅客源源不断地进入杭州东站,摄影师苏伟和殷俊杰选择记录下这一刻。
26岁的苏伟来自蚌埠,过去6年他因为忙于事业,从未在春节期间回过家。今年,他又即将度过在杭州的第7个春节。“其实我今年是打算回家的,可实在是没抢到票。”他边摆弄着相机边说。在杭州过年也挺好,我身边有很多外地的朋友也都在杭州过年。
殷俊杰(左)和苏伟(右)用镜头记录下2024年春运期间的杭州东站。
“过去几年,我在外面吃完年夜饭后都会去西湖转转,感受杭州的年味。”苏伟说,今年初步计划会和四五个朋友在一起吃年夜饭,当然他们如果有别的安排,我还是会和往常一样。
为什么穿红衣服?“过年嘛,喜庆!
”苏伟笑着说,他有点社恐,不好意思主动找别人说话,穿红色的衣服,某种程度上也是向别人传达出新年快乐的感觉。
和苏伟不同,殷俊杰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他从未亲身经历过春运,正因如此,他想把春运记录下来。
“这是我第3次来杭州东站拍春运了。”殷俊杰说。他想用影像的方式去记录人间烟火。
“现在流行在饭店里吃年夜饭,我打算在除夕夜去各大饭店,记录下人们团聚的时刻。”
杭州东站,一位候车的旅客肩上扛着两袋中药。 陈中秋 摄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