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瑞安->平阳->苍南->福鼎,115公里
早晨起来,小方从老马处得知,老马今天也去福鼎,他会沿着海岸线骑行,我有点懵,我之前看过几次,好像并没有一条沿海岸的路线。老马已经出发,向他讨教具体的路线,一直到吃好早饭才收到他的回复,原来他是直接在温州市龙湾区的滨海大道设了一个终点,先骑到那儿,沿着海边走一段,经过瑞安市,之后还是要在平阳回到104国道,这条路线应该不错,但要多绕三十公里,我想小方的后脚跟未必适合绕行,还是直接沿国道而行。
穿越瓯海区,走温瑞大道,正是上班时间,混在一大群的电瓶车之间,红绿灯又特别多,速度起不来,好久才摆脱出来,到达温州南郊的头陀山脚下。瓯海区其实是温州的郊区,以前一直归属永嘉县,80年代设瓯海县,90年代设区。《山海经·海内南经》载:“瓯居海中”,瓯海因此得名。
前行3公里,终于看到指向G104的牌子。
又骑行十多分钟,见到K1918的里程碑,之后可以沿着大路一直往南,今天刚刚开始,计划行程110多公里,抵达福鼎之前应该可以看到K2000。
国道从二列低矮的山岭间穿过,这是大罗山。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分永宁县南部设置一个新县,因县治在大罗山南,故称罗阳县。宝鼎三年(259年),改罗阳县为安阳县。我猜想此时的罗阳县治,可能由山区的西岙,向东南迁移到今飞云江北岸,当时的飞云江可能叫安江,因此改名为安阳,安阳县归属新设立的临海郡。
三国归晋后,太康元年(280年),改安阳县为安固县。之后,和本地大多数的郡县一样,时设时废,到唐天复二年(902年),改安固县为瑞安县,是今天瑞安这个地名的起源。
飞云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排名第四。随着瑞安地名的变化,曾经叫做罗阳江、安阳江、安固江和瑞安江,倒也简单。飞云江口外的滩涂发育,约有30万亩。我们9点半来到飞云江大桥的辅道,这儿堵成了一团糟,自行车都无法挤过去,折腾了十来分钟才从汽车、摩托车和电瓶车的阵式中突围出来,豁然开朗,其实就那个点是个瓶颈,警察呢?
过桥前行六七公里,在一个路牌上看到章岙周的地名,对这个略显奇特的名字多看了几眼,突然意识到一路过来,带章字的地名真不少,章安、章桥、章楼,加这个章岙,如果把范围放大,则赣江的主源之一为章水,南昌最初叫豫章,闽南有漳州,湘南有宜章,南方很多地区种植的樟树,古代六种礼器之一的璋,等等,这里面有什么联系吗?
回家后百度了章字的演化。
先秦文献皆谓“半圭为璋”,古代天子以玉为信守之器,将其一剖为二,一半交给诸侯为圭,另一半天子自己收藏的为璋。这是用玉石做的,比较贵重,大概仅用在天子与诸侯之间,如果是低一个或几个等级的,就用竹子作为信守之器,这个叫做符。
最早的章字出现于周代金文,章字从辛、从曰,中间的曰字(不是田)形可能是剖玉之形,辛应为切玉的工具,章字大概是璋之初文。在金文中,章字多借用为人的姓、名或者地名,也常用作璋。到战国时期,大篆的字形与金文同,也可见于秦楚的竹简、木简,在包山楚简中用作姓。
后来章字被理解为乐章的含义,应该是从小篆开始。小篆将章字解释为从音、从十。《说文解字》:“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段玉裁进一步注解为:“歌所止曰章。”但并不是所有的古人都认可这样的说法,刘勰的《文心雕龙》说:“章,明也。”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说明文一类的文体,这与最早璋的用途接近。
章字用作姓、名、地名,可能指的是从事剖玉的工匠、工匠所在的部族、这个部族所居住的地点。古人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定居下来后,随着部落的发展,还会不断地播迁,特别是那些掌握了某种特殊技艺的部族,比如制陶、治玉、冶炼等等,到处都受欢迎。这些部族的后人就以所掌握的技艺为姓、为名、为地名,并且随着迁徙的脚步带往远方。章姓、章某地,大概是如此来的。
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都有大量的玉器出土,尤以良渚文化为多、为灿烂。一定有一个甚至多个擅长于治玉的部落活跃在这些地区,他们是原生于此地,还是由外地迁徙而来?不知道。要掌握治玉技艺,不是一年二年的功夫,也许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切磋琢磨。在良渚文化兴盛之前,他们已经存在了,在良渚文化衰落之后,他们依然延续着,于是今天在浙、闽、赣、湘,这么大的范围之内,还可以遇到这么多带章字的地名。
与此类似,冶炼、制陶也是如此发展的,在湖北大冶的铜绿山遗址,可以看到三千年前采矿、冶炼、锻造的遗存,他们是否最早掌握和从事冶炼的部族?不确定。春秋时期的吴越具备高超的冶炼技艺,战国末年到秦汉时,福州所在的整个闽北地区为冶县,不会是没有原因的,欧冶子可能就来自于古铜绿山那个冶炼世族。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