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点一下赞,关注我,并分享你们的宝贵意见。在此,我提前祝福大家身体健康,事业蒸蒸日上!
01 1999 年,西交民巷的街头风景,当时虽然打车已经很流行,但仍有大量骑三轮单车拉客的普通人。
02 1999年,北京地铁2号线的建国门站。当年北京只有1号、2号线,由于设计风格较老,候车处没有隔栏。
03 1999年,北京西直门长途汽车站,这是当时的一个大型汽车站,除了西客站外,很多人第一次来北京就是在这里下车的。当时附近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是很多“北漂”光顾的地方。
04 70年代末的中国,根本看不到高楼大厦;40多年之后,中国的摩天大楼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发展才是硬道理。
05 这种不是人睡觉的凉席而是晒谷子用的。(谷达)。那种三米宽的竹席是用来铺在地上晒粮食的,那时候没有水泥地面。也可用来盖房子的竹席。那个东西要家中比较富裕的人家才有。我们那乡村90年代都还在用这种晒谷子。北方人睡火炕,炕一般比床大的多,要铺炕席的,富裕一点的人家可以铺纯羊毛擀的毡。
06 以前把这开关安在屋子梁上或者床架子上。我老家现在还在用拉线开关,当年家里隔几年换一个,不是拉线断了,是里面的敕轮铁片断了。摸黑划拉找灯线开关,拉线开灯,童年的记忆呀!
比如我们可以把线拉长放到床尾,这样就不用床头的人开关灯,都是灯长
07 紫色的可以燃烧的助燃剂,轻轻的在火柴盒的侧面一划,火柴就瞬间燃烧了。
08 为了躲避日军空袭,一家人把值钱的东西,都背在箱子中。
09 1973年的长城,居然还有游客,是个小年轻。
10 很多人都说这张照片是假的,因为那时的人们不会这样活泼可爱。大家觉得这张老照片是真的吗?
11 50年代末,山西的一个文工团合影。尽管都是年轻小伙,但当时都流行穿中山装。
12 广西平南烟厂的巜永发》香烟,畅销二广地区,特别在春节期间,永发香烟在广东卖到脱销。
13 80年代普通饭店一桌酒席也就8—15元。二三十十元得是多么丰盛的一桌酒席啊?三两个朋友聚一聚,五块钱酒菜饭吃的非常好了,吃饭要粮票。那个时候谁家要是办喜宴要全家提前多半年勒紧裤腰带,不是没钱,是没有票证,你说的这几个菜只有沿海城市有,沿海城市吃海鲜不费劲(蚶子一毛钱一铁锹),没有可比性
14 富家公子,富家公子眼中充满仁爱,肯定对仆人很好,美黑都带着他们一起做,连小朋友也没放过。那时候人们的眼神空洞,没有精气神!
15 4B双镜头反光相机,售价分别是:203元、124元;以上这三种相机,不管是对于各个年龄段的摄影爱好者来说,都是爱不释手的好东西。
16 1984年出品的一部影片《高山下的花环》其中就反映出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士兵们大多数时抽了什么烟。“红双喜”,作为传统烤烟的经典之作,其历史悠久,红双喜香烟是上海卷烟厂出品,作为对士兵的支前行动的慰问品之一从,云南走向了全国 ,很多品种香烟出现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
17 .......交不起学费,戴旧的红领巾。穿旧的衣服(别人穿过的),穿妈妈做的布鞋,父亲织的毛袜子!
冬天就穿妈妈缝的棉袄棉
18 陕西,战士们在古老的戏台上表演节目。
19 北京的中国美术馆附近,道路上密集的有线电车和自行车。路边有一块“飞跃牌电视机”广告牌,这个电视品牌小编从未听说过,大概没有持续到彩电时代。
20 蜡笔,小时候老羡慕别人有这么一盒蜡笔了,当时一盒蜡笔5角,那可是很贵的了。
21 90年代的打工妹,对于“时髦”二字有自己的理解,只是如今都老了
22 《孔明教子》,诸葛亮教子的故事这也是诸葛亮智慧的地方,这种国风画太漂亮了,好舒服,真有我国古韵风采
23 刷把,是农村人刷锅的工具,是用竹子切成纤细的丝扎成的,
24 官宦人家,一家三口,看那男的,衣服上的折痕很新。而且料子是棉而非丝绸。这衣服太抢眼了,这女人穿了多少件衣服,看她穿着这多层坎衣服能带孩子吗?平时有小妾佣人侍候着,为什么这严肅一脸不高兴来?
25 1929年,广州珠江的船上人家。渔民们长年累月生活在船里,生活作息用具,在船上一应俱全。
26 上世纪90年代,复旦大学四位女生合影,虽然宿舍仍有点乱,但人们穿得很讲究了。
27 ..那个年代大小工厂都开工,工厂都有食堂,大一点的工厂都有自己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再不好不用为这些担忧
28 实话说,这只有我们农村娃才有的体会,那时候真的天真无邪的,几个小伙伴约起,什么都不做,饿了回家有饭吃,那时候不知道理想未来是什么,现在回想这时间真的过得好快,要是时间真的倒回,我真的想再回到从前,再回到那时候
如果您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记得点击“关注”,再次感谢您的谢支持!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