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8期间车膜有了不俗的降价,个人还是认为,如果追求车膜的极致性价比,那么山由低价型的建筑膜是最好的方案,买2米×1.52米的产品8贴侧后,买1.5米×1.52米的产品11贴前挡,再找个180或者210元的当地施工,全车贴膜,不除旧400多搞定,除旧的话再加100块。
而购买商品可以看下面的天猫链接,通过淘金币+6月17日晚上八点开始最后凑1200-100券,可以做到705到手魅蓝+全套或者用魅蓝+前挡黛绿+后挡来混搭,包含除旧705元,旧车要除旧换陶瓷膜的优先选这个成品的。
然后总有人要问我,其它山由品牌的某某款怎么样,我这里简单直接说一下,要么就走便宜贴建筑膜,要么就去凑单705上一套魅蓝+或者黛绿+系列,其它产品都比不上这两个方案的性价比,和他们一比都是踩小坑,不合算,不想再研究,简单wunao直接就两个方案选一个就行,一切根据想花多少钱,不用去考虑所谓性能,隔热真的没什么本质区别。
像比如说现在花600多贴了山由魅蓝,以及比如说天猫店买了线上的龙膜畅悦买贵了,我认为这些都是属于踩小坑,所谓贴车膜踩坑,就是指多花了多少钱,没多花钱,都不算踩坑,小亏的都不算亏,也就是小坑。
贴车膜尽量别踩大坑就行,我个人认为损失比较多的大坑分别是:
1、 贴了4S店赠送的染色膜
2、 被4S店合作方PUA套路升级
3、 购买了车企和车膜厂商合作的PDI产品
4、 购买了进口大品牌的非进口车膜
5、 购买了信号屏蔽严重的镀铝膜
6、 购买了线上高价或者因为线上高价建立错误认知
这六条我们下面分别来说说具体的坑点,掌握这些坑点的底层逻辑可以保证肯定不踩大坑。
4S店赠送染色车膜的坑基本上去4S店买车,普遍以赠送3类精品为主流:车膜、脚垫、行车记录仪。
这里只讲车膜,一般以4S店为主体直接赠送的车膜会是染色膜。这里的主体意思是车膜没有冠以汽车品牌的名义,就是随车精品赠送,这种膜大概率是染色膜,并且施工是要去到4S店的指定合作方。
这种车膜普遍是目前车膜中价格最低(1.52米定宽,几块钱就能买1米)的存在,它作为薄膜靠染色剂调整颜色,只隔光不隔热。,并且使用寿命短,平均2年左右会出现褪色,3年左右染料成分会分解,产生小分子气体,进而产生气泡。
后挡风玻璃的气泡就全是因为这种膜而出问题。
所以满足上述条件的4S店赠送膜不要贴。
4S店赠送膜的PUA套路升级4S店也知道上面这个膜是很差的产品,施工店也知道染色膜也是低端产品,之所以赠送,还有套路在后面。要知道如果4S店送了,车主跑到店里要贴了,那就基本代表车主是不懂车膜产品的了,后面的套路车主就很容易中了。
拿着染色膜到店后,店主普遍都会告知,4S店赠送的膜品质不行,会用上话术。要不要贴一下店里的好膜,可以把4S店赠送的膜给他们店里,抵扣一部分价款,优惠价给贴一套好膜。
并且会装模作样得拿出烤灯,分别让车主感受下染色膜的隔热体验,和他们口中“好膜”的隔热体感,车主如果不懂,那就大概率要中计了。面对这种话语攻势,其实相当数量的人都拉不下面子拒绝。更有甚者,拒绝店主,就要贴染色膜后,店主会上一些PUA话术,诸如“别人车主都升级的”,“我是为你好”,”你太在乎价格了“,”舒服比钱重要“等等。
基本上在这样的套路下,如果买了,都是按市场价翻倍卖的,比如我身边同事,去贴膜,人家套路他花2000升级他坚决不肯,最后是花600升级,贴了套无品牌陶瓷膜。这种陶瓷膜按批发价差不多一套100-150,算上店主给安排的工时费价值200市场价,店主的毛利率还是相当可观的,自己花600能贴个国产带牌子膜了。当然600算是坑得少的,最怕是花几千店里升级了。要知道600的膜去测烤灯,瞬间体感也是完全不热,这个套路是欺负新车主最坑的了。
车膜和车企合作的PDI产品PDI产品指的是车膜企业和车企定制的车膜,一般一套型号专供一家车企。比如龙膜和奔驰PDI,龙膜和宝马PDI,东西都差不多,型号是两套型号。
像龙膜和威固的部分PDI官网还查得到,更多小厂PDI,以及更多品牌的PDI产品,消费者都没办法知道他们是什么等级。
PDI车膜产品最早就是用在BBA的捆绑装潢包,俗称QJ包,是一种加价手段,反正又不跟车主承诺型号,用的东西成本越低,车企利润自然越高,但是如果不买,人家当时就不卖车,所以贴了就贴了,问题不太大。
现在这个时间段,传统豪华品牌都在大降价,这时候哪里还有底气捆绑销售呢,可千万别听了话术,买车的时候自己送菜,去买PDI车膜,自己出门找个品牌店贴都是又便宜又好。
另一个代表就是便宜品牌的PDI,比如奇瑞龙膜=镀铝金属膜,比亚迪龙膜,比亚迪KDX膜,在闲鱼有大量资源。这种就是属于国产膜,贴个大品牌牌子,弄个所谓的电子质保,但卖小几百人家还赚钱,车膜企业和车企还要分钱,究其原因,这种膜都是工艺水平低,成本低的产品,虽然坑补了多少钱,但也真的别碰。
综合一句话,PDI车膜都别买,这是人家厂商赚钱的项目,车主指望从里面捡便宜,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
进口品牌的非进口膜目前车膜在售进口的大品牌包括:龙膜、威固、量子膜、3M、强生。
我一直是一个建议,买大品牌就买经典的核心款,车膜不存在什么技术革新,不要买新款,就买核心的原装进口款。进口品牌,在国内生产制造的车膜不要买,不如直接买国产膜。普遍就是性能不好,就是品牌,测试过,都比不上同价位国产。
这个坑没那么大吧,反正强生这个玉石不管比参数,还是实测表现,都比国产大品牌更贵,性能更拉,也没有进口膜使用海外生产基材的背书,比起前面几个坑不那么大,但现在真的没必要了。
信号屏蔽严重的镀铝膜车膜信号屏蔽一直存在,这和隔热原理息息相关,反射膜靠反射隔热,信号也一起反射了,自然会影响到信号。吸热膜不靠反射为核心原理,自然对信号影响小。
对信号影响最大的车膜就是镀铝膜,一般名称就叫金属膜,不会加镀铝两个字。
比如KDX线下不少门店,大众点评还有KDX的C系列套餐,价格不贵,还能上电子质保,新车主可能会认为牌子也可以,所以买了。但这种镀铝膜会极大程度影响信号,所以要甄别。
而我们说的磁控溅射、多层磁控溅射也是影响信号的,实际体验之所以不影响,那是因为城市信号基站建的太好了,所以不影响。只要不跑那些信号建设不好的景区、偏远城市、乡镇,那就不用担心磁控溅射工艺挡信号的问题,只要规避镀铝膜就行。
购买了线上高价或者因为线上高价建立错误认知最后说说我认为一个坑点,高价的大家未必会踩,但一些价格会给人建立错误认知。
比如经常有值友问,线下1000左右的山由冰萃怎么样,并且大家都往往认为这东西超值。之所以有这样想法,因为线下的冰萃能上电子质保,并且线上卖冰萃,要3000多,自然就觉得1000捡漏了。
但实质上它就是个2mil的标准陶瓷膜,山由建筑膜能400买到,买参数好的魅蓝+套餐,618凑单能到705的价格,他们在同品牌,同等级工艺,用起来效果就是一样的。如果算别的品牌,科为自然风光的陶瓷厚度还能到3.5mil,类似隔热参数,膜还更厚一点,也是五六百的价位。
冰萃就是山由放线下的款式,线上就是扛价格,让车主以为它“高端”,所以这个逻辑认知是需要建立的。
同样龙膜畅悦,我还站内看3099的线上固定价格,某些爆料说好价。
但用点评搜搜,都能搜到2200全套的价格,也是上电子质保,这里还不算到了线下和店主砍砍价,这种店要求送几次精洗,送个打蜡之类的拉扯。所以价格认知是多方面的。一些虚高的价格大家不见得会去买,但会被虚高的价格,影响建立错误的价格认知,这也是车膜产品中常见的坑。
尾巴以上六个是我自己看了那么多回复,总结出的6个坑。
最不踩坑就是买个便宜的先用,400多含安装的建筑膜就是非常好,是一定掉不了坑的选择。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