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长征精神,昌河街道组织开展线上“重走长征路”活动,并根据“重走长征路”活动进度同步推出长征系列故事有声书,期待您的聆听!
导读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为您带来长征故事之《通道篇》。在湖南西南边陲有一个美丽的侗乡小城——通道,虽不起眼,但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解读
1934年9月15日,执行长征先遣任务的红六军团8000多人,在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率领下,从绥宁进入通道。取得小水突围战胜利后,9月17日,占领通道县城,9月18日向靖州新厂挺进。
1934年12月12日,突破蒋介石布下的4道防线的中央红军,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放弃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通道会议”“通道转兵”。
10月中旬,来到通道侗族自治县,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足迹,倾听长征路上的新老故事,感受当年那一段激荡人心的岁月。
一座书院——历史在这里转折
从通道县城出发,西行42公里,来到通道老县城县溪镇,因“通道转兵”而大放光彩的恭城书院就坐落在河边一座小山丘上。
恭城书院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一座侗族古书院。拾阶而上,走进历经200多年风雨的古书院,飞檐翘角的门楼雄伟壮观。长满青苔的青石板台阶和斑驳陆离的雕梁画栋,见证了红军长征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1934年12月12日下午,寒风彻骨。关系红军和中国革命前途的临时会议——通道会议正在这里举行,讨论中央红军战略行动方针问题。
“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李德。”通道转兵纪念馆馆长郑湘介绍,当时李德、博古仍坚持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
在复原的展厅看到,与会者的座椅围着一张方桌依次摆开,毛泽东坐的那把椅子摆在会议桌一角,似乎是个旁听者。这个座次与毛泽东当时的地位是相称的。自从“宁都会议”被解除兵权以来,毛泽东对红军重大军事行动就没有了发言权。
据介绍,当时毛泽东向李德发问,蒋介石已布下重兵,张网以待,为什么一定要去钻这个口袋?湘江之战的教训还不够吗?如果中国工农红军在此损失殆尽,你负得起责任吗?
“你们中国革命的责任难道要我一个德国人承担吗? ”李德大怒,拂袖而去。
毛泽东力主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在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毛泽东的意见,除博古没表态外,得到了其他与会者人员赞同。
会后,当天19时30分,以军委名义向各军团、纵队首长发出了西进贵州的电报,并特地注明“十万火急”。
刘伯承曾说:“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还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可见,没有通道会议,就没有通道转兵;没有通道转兵,就没有贵州的黎平会议。通道会议挽救了3万多中央红军,为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
红军通道转兵,给当地留下珍贵的红色遗产。近年来,在通道会议会址,兴建了通道转兵纪念馆,收集了300余件红军长征过通道时的资料和文物。
领学人
江亲荣 景东安厦社区党员
音频制作:张 健
排 版:曹梦琳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