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横梁,你坐过没有(晋清秀提供)
架子车,有时在街头还能见到(资料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南阳曾开通马车班车(资料图片)
龙腾南阳讯 出行,对如今的人们来说都不叫事儿,兴之所至,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汽车、火车、飞机、高铁……现代化便捷的出行方式,一再拉近城与城的距离,任你热辣的川渝、秀美的江南,还是广袤的塞北,都可轻松到达。
所以有时想想古人的诸多离别诗,或伤感或慷慨,或缠绵或凄凉,囿于交通工具和通信条件,路途漫漫,远水迢迢,相见时难别亦难,总带着一种一旦分离就不知何日再相逢的怅然。还有小时候听广播剧《城南旧事》,剧里童声唱的《送别》至今还深深地刻在我脑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那种凄美柔婉的旋律,很容易产生一种画面感,让人瞬时落入惜别的哀愁与眷恋中。
别离怨,相思苦,终归是因为过去不如现在交通便利通信发达。那么,古宛城人们是如何出行的呢?你可能会说,当然是轿子、马车、黄包车了。是的,这些都是选项,不过还有二轮架子车哩,民国时还有自行车和汽车哩,对了,烧油的汽车你知道,那么,烧柴火的汽车你可知道?
从前慢花轿、人力车都很慢
小时候看《西游记》,一直不理解孙悟空为何不直接背着唐僧驾云飞到西天却一定要跋山涉水历尽凶险,长大后,却逐渐理解了木心的《从前慢》。抛开文字里所有内涵不说,单单从交通功能上来看,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不过是古人对出行一种浪漫的想象,事实上,从前人们出行,无非是靠着人的两只脚和一身力气,花轿、人力车,速度能快到哪里去呢?
花轿我们都很熟悉,当然,这种熟悉不是因为常见或常坐,而来自影视剧。但对古宛城人来说,花轿就是有钱人家的出行工具。1995年版的《南阳地区交通志》介绍,花轿也称肩舆,由轿身和轿杆组成,轿身为木质框架,加以布围,轿杆为两根木杆或再加以数根短杆,由两人或数人肩抬,“为古代的一种客运工具,多为达官显贵所用。民国末年,南阳城内尚有轿铺8家,铺内备有轿具,轿夫多为临时雇用。”不过《南阳市城市建设志》的介绍与交通志有些出入:“花轿又叫亮轿、条轿,民国年间,南阳有轿行4个,每轿行有7至8乘轿,专供租赁,为婚嫁使用。1939年前后,南阳仅有两乘轿,轿夫8人,普通百姓全靠步行及木轮车,富贵官宦人家添置汽马车以代替花轿。”
除了花轿,还有架子车、人力三轮车、黄包车等人力车。架子车我们并不陌生,如今在农村和城市街头还依然见得到。1932年到1936年,南阳有3家架子车行,45把人坐斗子车和二轮架子车。那时拉乘客坐到许昌一带,每次可得银圆17元左右,往返一次可得净利润27元。架子车行的发展应用显然比花轿宽泛:抗日战争初期,南阳有4家架子车行,156辆架子车、31辆斗子车;1948年以前,南阳也是有4家架子行,但架子车已达256辆;1950年,发展到11家架子车行,310辆架子车,往返于南阳地区各县。不过此后,架子车便逐步由客运转为货运了。人力三轮车如今也很常见,但过去它曾做过客运的主力。1949年我市还曾成立三轮车合作社,有车20辆,1950年发展到48辆……
黄包车,眼下在不少古城景点还能见到,成了景区一景和游客体验民俗的项目。如今咱们瞅着这车好简单,但它又名“东洋车”,可是从日本引进的,因其最初为黄色且多为包车用,故名黄包车。此车民国初年即已风靡京、津、沪、汉等大都市,但直到1932年才由开封传入南阳,多用于短途。
过去人的出行,除了船,似乎就是靠脚力人力。别的办法?也许就是牛车、马车了。民国时期,南阳城内就有马车场十几家,上世纪50年代,南阳至邓县、镇平、内乡、唐河、社旗、湖北老河口曾开通马车班车。今年62岁的市民勇建森说,如今仲景路与新华路口向北一百多米路西,曾有个马家场,“是个大院子,能拴马,能住人,四面八方的马车都聚拢到那儿等着拉车”。后来因扩路马家场搬到校场路,改名骡马干店,“直到上世纪70年末还存在,水路运输过来的东西,上岸后就靠马、车运输”。
想当年自行车是家庭“大件”
如今私人汽车早进入普通百姓家,买自行车,不少人只是为了锻炼身体,但在过去,自行车可是极为重要的代步工具,是所有家庭的“大件”梦想。民国初年,自行车开始在我市出现,1949年前数量极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自行车都是单位配的,个人拥有的数量并不多,永久、飞鸽、凤凰等都是那时的名牌产品。
“那时候买自行车得凭票,1981年我花160块钱买了辆永久牌的二八自行车。”市民赵星辉说,那时候一个月工资才30多块钱,年轻人都是上班后省吃俭用攒钱买自行车,车子买回来后,用胶带把车身缠缠以作保护,没事了就擦车子,将车子条一根根擦得明光锃亮,一尘不染的。买了自行车还发执照,“公安局会给车子上牌,上面有编号”。在城区内骑自行车,前头车梁上坐个小孩子可以,后面却不允许带人,一旦被查还会罚款。
1982年赵星辉结婚时,妻子家里陪送的除了高低柜、大衣柜等各式嫁妆外,还陪送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在娘家人陪同下,新娘子骑着这辆崭新的自行车来到了婆家,“那时候结婚,自行车可是必备‘三大件’之一”。赵星辉说,过去人们工资低,一个月几十块钱,省吃俭用买的自行车都看得很重,他记得当年解放路北头龙亭门(ma'r,与mang读音相近)有个人,刚买的一辆新自行车,进公众厕所时未落锁,出来后发现车子丢了,为这事他连急带气居然疯了,“可想而知,一辆自行车对一个家来说多金贵。”
赵星辉的永久牌自行车骑了两年后,推到菜市街中段的自行车交易市场卖,“刚去就有人问我卖多少钱,我随口说‘180’,对方抓住车子就把钱查给我了。骑了两年还挣了20块钱,就因为这车子是名牌,没有票买不来,而且我也缠有胶带,还可新哩。”
后来自行车慢慢普及,资料显示,1984年底南阳市拥有自行车15万辆左右,市区各主要交叉路口高峰时平均每分钟通过自行车270辆,南阳商场市中心十字路口高峰时每分钟自行车流量达350辆,自行车逐步成为干部职工上班、学生上学、农民进城、城乡小型商品流通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多了,摩托车也开始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赵星辉花600块钱买了一辆玉合牌小摩托车,骑着很时髦,虽然买的人不多,但在街头也能碰到,“90年代我还买了一辆嘉陵摩托,骑着可自豪,看见有人还在擦自行车车条,就想着咋还在弄这哩!
”
过去一些单位还配备有偏三轮摩托车,一下子可以坐三个人,身后带一人,右侧的车斗里也可坐一人。我们单位在十几年前还有,我也曾坐在车斗里,路上汽车不多,同事开得挺快,一路呼呼前行,非常拉风。当然这些场景,和当年人们买自行车时自豪的心情一样,如今只是留存在记忆中了。小小的车轮,承载着时代变迁的印记,也见证着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幸福丰盈的现实。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 李萍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