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家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共和镇军屯村,这些年来,上职中、当学徒、外出务工、回乡创业、承包土地种地……他像每一个奋斗中的普通人一样,追寻着自己的好日子。
早年前,谁也不知道这个撑篙自立的年轻人,会把自己的“命运的小船”划向哪里。而今再回首,那些曾日复一日的奋斗时光,在回忆中,温暖又明亮。
军屯村的大粒蚕豆长势正好。人民网 程浩摄
小时候,和生活在农村的很多人家一样,王小波家日子过得紧巴,一家人的收入除了种地,就是靠父亲做木工赚点钱。上学也不容易,3公里的路,他每天来回加起来得走个把小时。衣服总是打满补丁,新衣服只有过年时才能穿。
王小波想过好日子,16岁时,初中毕业的他进入牟定县职业高级中学学习,学的是汽修专业。毕业后他进入楚雄一家修理厂当学徒,每月工资150块。彼时,老师傅每月五六百块的收入是王小波追赶的“小目标”。
花了三年时间,他的手艺提升,工资也有五六百块。可此时再看看外边的世界,他这点收入不值一提。特别是2011年结婚后,妻子在本地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两口子心一横,一起到福建莆田打工。
他们进入当地一家鞋厂,厂里计件算工资,两口子每天从早忙到晚,每月一个人能收入七八千块。“那时在楚雄的话每月也就两千多块。”王小波说。
干到2015年,两口子存了10多万元,可孩子在老家,大的马上要上学,在外务工不是长久之计,商量来商量去,他们决定回乡创业。干啥呢?继续干老本行——汽车修理。
当年,两口子投了三四万元在县城租了铺面干起汽车修理。凭着扎实的技术和能吃苦的性格,铺面生意不错,每年纯收入能有七八万元。
刚过三十的王小波不想只靠着汽车修理过日子,他觉得自己还有余力做更多的事儿。2019年,看着不少人外出务工,村里多是老人小孩留守,部分农田撂荒,王小波决定流转土地种烤烟。
王小波以前没种过烤烟,当地烟草部门安排技术员“手把手”辅导,第一年收入不错,71亩连片种植的烤烟毛收入达到三四十万元,纯收入10万元左右。
2020年,针对部分农田撂荒的问题,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便于农作物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推动下,村“两委”主动思变谋变求变,引导成立众鑫合作社,村民们将2972亩土地全部入股。
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后,社里把部分土地流转给大户种植。王小波每年从合作社流转七八十亩土地种烤烟,增加自家收入。去年他家种烤烟82亩,毛收入40多万元。
平日管护中,王小波家人手不够,常请村民到田里务工,一方面解决了自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增加了其他村民收入。同时,因为是连片种植,大型机械操作方便,理墒、打塘等都是机械化,“和父辈种烤烟相比,效率提升不少。”他说。
军屯村的大粒蚕豆长势正好。人民网 程浩摄
王小波家本身有一亩六分地,他把这些地入股到合作社,除每亩每年1000块的保底金外,每亩地还占合作社10股的股额。去年,一亩六分地分得不到400块;家里4口人,又占合作社40股,去年分红1000块左右。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这两年,在当地党委、政府联农带农机制的作用下,王小波家早已实现了丰衣足食。
前两年,两口子花40多万元在牟定县城买了套一百二十多平米的房子,车也买了两辆——一辆皮卡车,一辆面包车。六十多岁的父母闲不住,这段时间正是村里的大粒蚕豆疏花季,老两口常到村里的大粒蚕豆基地务工,“就当是锻炼身体了。”王小波说。
春节期间,王小波和妻子破天荒地带着两个女儿去了大理、丽江游玩。“这几年孩子每次放暑假正赶上地里活多,我们实在走不开。长这么大,孩子还没坐过高铁,所以春节坐高铁带她们出去见见世面。”王小波笑着说。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